星界日曝 文化 中国亲属称呼演变史:从“爸妈”到“爷娘”的文化融合

中国亲属称呼演变史:从“爸妈”到“爷娘”的文化融合

自远古传来的“爸妈”

自古以来,父亲在汉语书面语中一直写作“父”。今天在普通话乃至多数汉语方言中,“父”读fu,不过在上古时期,“父”的读音却更近今天的“爸”。这是一个从原始汉藏语时代传承下来的词,藏文中“父亲”称ཨ་ཕ(apha),缅文是အဖ(apha)。

金句:“汉语历史上语音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,原本的‘父’(音近ba)已经读成了fu,但由于‘父’使用频率非常高,在口语中保留了历史上的发音。”

“爷”是祖父还是父亲?

《木兰诗》在中国家喻户晓,“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”被一代代中国人传颂。毫无疑问,花木兰称呼自己的父亲是“阿爷”。

过渡:这种称呼的变化并非偶然,而是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。

“爹”这个称呼到底从何方来?

“爹”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魏人编纂的《广雅》。宋朝《广韵》中,“爹”字收了两个不同的读音,一个解释为“羌人呼父”,一个解释为“北方人呼父”。

金句:“中国古代的‘羌’涵盖了西部的众多汉藏语民族,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为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。”

称呼亲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

汉语的亲属词汇分类相当细致,一个亲属该怎么叫要根据这个亲属和自己的辈分关系,是父系还是母系,乃至这位亲属自己或者某位其他亲属的年龄关系。

过渡:这种分类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结构和文化特征。

“女郎”为娘

在“哥”“爷”“爹”纷纷登场的同时,母亲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,一个新的词“娘”开始用来指代母亲,这个称呼在初唐开始流行。

金句:“中国人在从三国到唐朝的几百年间完成了一次亲属称呼的重新组合,这次亲属称谓的变动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人如何称呼亲戚。”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星界日曝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

作者: 潮流追踪器

返回顶部